
发布日期:2025-10-13 15:03 点击次数:73
□本报记者吴彬
近年来,四川文旅行业紧扣资源特色与消费趋势,以深度融合与创新运营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一批景区依托自然与人文禀赋,精准对接多元客群需求,通过科技赋能、业态拓展与体验升级,打破同质化困局,逐步构建起具有持续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双遗产赋能+科技加持,构建多元文旅生态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既拥有“日出、佛光、圣灯、云海”四大自然奇观,也承载着普贤道场、峨眉武术、古建群落等深厚文脉。近年来,景区紧扣客群需求,联动科技(301369)企业、影视机构等外部资源,让传统资源焕发新活力。
据峨眉山景区管委会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尧斌介绍,针对年轻客群“重体验、爱社交”的偏好,峨眉山围绕徒步热潮持续升级服务:引入无人机物流覆盖全徒步线路,搭配AI探头实现游客实时定位,解决登山安全痛点;推出外骨骼设备租赁服务,帮助更多因体力不足而却步的游客有机会深入游览沿途景观;连续3年举办峨眉山越野挑战赛,赛事规模从1000人扩展至5000人,成为西部地区最大规模越野赛事,进一步带动徒步热潮。
“去年在第四届峨眉武术传承大会上推出峨眉派女子功夫团,让凌云等年轻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向世界展示传统的武术文化,相关视频在全网的流量已经超过20亿。”尧斌说。《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到,今年,该景区正致力于让峨眉派具象化在峨眉山内,即把前期积累的线上流量转化到线下,通过打造峨眉武术传承基地和XR设备虚拟场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峨眉武术文化。
数据显示,2024年,峨眉山徒步游客量突破50万人,相较2019年增长10倍;2025年暑期,徒步游客达12万人,突破历史记录,游客总量超160万人,多元业态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场景还原+模式共创,让古镇“不复制不雷同”
如果说峨眉山以科技为笔,让自然遗产与传统文化迸发年轻活力,那么宜宾市李庄古镇则深耕人文沃土,以“历史活化+体验创新”路径,让沉睡的抗战记忆与古建魅力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旅体验,为四川文旅差异化发展再添人文注脚。
李庄古镇的转型始终围绕“让历史活在当下”的核心,依托抗战时期同济大学等高校迁驻的历史记忆,以及川南传统全木结构建筑特色,通过“场景还原+业态创新”,让游客触摸真实的古镇文脉。
宜宾翠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瑞兴介绍,在月亮田景区修复中,团队严格遵循传统营造法式,采用全木结构重建,邀请古建专家全程把控筑基石形态、榫卯工艺等细节,力求还原古建本真;同时打造“1+N”文化展馆体系——以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为核心,串联东岳庙(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工学院和法学院办学旧址)、祖师殿(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医学院办学旧址)等散落景点,让游客在漫步中触摸“中国李庄,抗战堡垒”的厚重历史。
为给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不同于常规观光式研学,景区主打“动手实践”:游客可通过木工制筷、古法造纸等体验,深入了解榫卯结构等传统技艺;正在打造的“童趣苑”研学项目,以童第周在李庄开展胚胎实验的故事为核心,通过标本制作等形式寓教于乐。
在业态运营中,景区推行“分区招商+主理人共创”模式。例如,美学街区引入艺术氛围浓厚的主理人,民俗片区聚焦民间文化从业者。此外,景区还持续创新场景建设,例如,打造“大师院落”民宿集群——将曾在李庄旅居的学者故事融入住宿体验,让游客在入住中感受“大师院落”的人文温度。目前,民宿集群已完成首批打造,后续将逐步扩展,进一步丰富文旅体验。
在发展过程中,李庄古镇得到多方支持。政府提供古建技术指导与财税支持,企业通过政府专项债及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贷款解决资金问题。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李庄古镇运营情况良好,2024年景区总游客量达500万人次。
Powered by 苹果怎么下载皇冠助手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